南京大学车辆工程专业

网站建设,系统开发 联系微信/电话:15110131480 备注:软件开发,说明需求

南京大学车辆工程专业

南京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依托学校“综合性、研究型、国际化”办学定位,在传统车辆工程学科基础上,深度融合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材料科学等前沿领域,打造“智能+绿色”双驱动的学科发展路径,为汽车产业智能化、低碳化变革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。

一、专业定位与学科优势

作为国内综合性大学中车辆工程学科的标杆之一,南京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立足“新工科”建设理念,整合学校在计算机科学、控制科学、能源科学等多学科资源,形成“跨学科协同+产业需求导向”的特色发展模式。

学科优势聚焦三大方向:一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,依托人工智能学院、软件学院的技术积淀,突破自动驾驶感知、决策与控制核心难题;二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,联合化学与化工学院、材料学院,研发高比能电池、高效电驱系统;三是车辆轻量化与智能制造,结合机械工程、先进制造技术,推动汽车结构创新与生产工艺升级。

二、培养模式与特色

专业构建“理论-实践-创新”三阶培养体系,瞄准产业痛点与技术前沿设计课程矩阵,同步强化工程素养与科研思维。

  • 跨学科模块选课:学生可自主选择“智能感知”“能源转化”“数字制造”等跨学院微专业课程,打造个性化知识体系;
  • 产学研深度联动:与上汽、蔚来、地平线等头部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、实习基地,课程设计嵌入真实产业项目;
  • 科创能力孵化:依托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”“挑战杯”等平台,支持学生参与智能车竞赛、新能源动力系统研发等课题,近三年学生团队获国家级赛事奖项超20项。

三、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

课程设置覆盖“基础筑牢-方向深耕-前沿拓展”全周期,核心课程包括《车辆动力学》《智能汽车环境感知》《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》《汽车轻量化设计》等,同时引入《自动驾驶系统开发》《车路协同技术》等产业前沿课。

实践资源方面,建有智能车辆实验室(配备自动驾驶测试平台、V2X仿真系统)、新能源动力实验室(含电池测试平台、电驱系统台架)、智能制造实验室(增材制造、数字孪生平台),并与南京江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园区共建校外实践集群,保障学生从理论到工程应用的能力贯通。

四、科研实力与前沿方向

专业师资团队由国家级人才、行业领军专家与青年拔尖学者组成,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NSFC联合基金等重大项目20余项,在《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》《Journal of Power Sources》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超150篇,专利转化成果服务于小鹏、理想等车企技术迭代。

前沿研究聚焦四大领域:智能驾驶大模型与车端部署、固态电池规模化制备技术、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架构、汽车碳中和全生命周期评估,持续为产业“卡脖子”技术突破提供南大智慧。

五、就业发展与升学路径

毕业生兼具“车辆工程硬实力+跨学科软实力”,就业去向覆盖汽车全产业链:超30%进入特斯拉、比亚迪、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等头部企业从事核心技术研发;25%投身智能交通、智慧能源等新基建领域;另有35%选择升学,进入清华、上交、MIT、ETH等国内外顶尖院校攻读智能网联、新能源等方向博士/硕士学位。

依托学校“校友产业联盟”资源,往届毕业生已在自动驾驶算法、电池管理系统(BMS)、汽车软件定义等细分赛道成长为技术骨干,持续推动行业技术革新。

网站建设,系统开发 联系微信/电话:15110131480 备注:软件开发,说明需求

南京大学车辆工程专业

南京大学车辆工程专业

南京大学车辆工程专业

网站建设